覺知

當我們談論心性或者意識的時候,我們通常所說的是單一的、自治的、持久地和永恆的東西。但當我們談論心性的覺知時,結果我們找不到我們平時所理解的心性的蹤影。我們得到一個十分不同的觀點:對無償的理解和心性的相互依賴——事實上,心性是沒有永恆的自身的——它是空無的。

這種情況下,心性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,而是某種形式的集合。它可以被分為意識的不同集合和由之而生的不同精神事件。因此當我們談論心性的時候,它只不過是一個標籤,畢竟心性並不是以某種單一實體而存在的。

心性的本質是清晰和智慧的認知能力。由於心性的無形,我們可以將之發展為感悟的最高境界或者使之惡化。新型並非一成不變的,我們可以使之改變方向,向另一個方向發展。如果我們培養好的品質,它就會向上發展;如果我們培養壞的品質,它就會向下發展。

對心性的覺知是我們可以理解和體會心性的依賴性。例如,但某些獲得因素和達到某些條件的時候,就會產生視覺的感知,就像意識感覺、感覺器官、感覺事物。產生視覺感知,三個元素是必備的。

傳統的觀點來看,意識因三種因素和條件的滿足而產生。但從現象的精神本質,最終本質,來看,心性從未經歷過出生、徘徊和停留。

一般來說,我們認為涅磐是要追求的,而輪回是要拋棄的。認為個人是一段從輪回到平靜的涅磐的旅程。事實上痛苦的輪回和平靜的涅磐之間並沒有距離,因為無處可去。涅磐輿論會之間的差別就像感知和未感知一樣。培養對現象的覺知會使我們同時感知輪回與涅磐的無形。

如果你想創造一個夢境,你不需要旅行到別處。即使你在夢中旅行,你實際上也沒有到任何地方。同樣道理,從輪回的角度來看,沒有什麼地方是要我們到達的。術語“涅磐的平靜”和“感悟的境界”是為那些實際認識到了他或者她的心性的本質的人創造的。輪回痛苦是在一個人沒能認識到心性的本質時產生的。因此輪回與涅磐之間的差別就是睡夢與清醒間的差別,或者說是覺知與不知間的差別。

禪修的人同樣要培養對涅磐平靜的覺知,即便它的本質也是空無的。對涅磐本身的貪婪也會像對輪回本身的貪婪一樣帶來痛苦。就像從馬背的右側和馬背的左側掉下來是一樣的道理相同。只有同時覺知輪回與涅磐兩者的能感知的實在,以個人才能真正認識到可感知的實在的本質——輪回和涅磐本身都是空的。因此便不會有涅磐去追求和輪回去拋棄。因此也不需要有哪個永恆的個體去克服輪回到涅磐之間的距離。

Taer-si修道院是西藏東部最大的格魯修道院。有一個故事,有個十分嚴格的戒律僧發現了一些和尚在吸煙袋。第二天,在主殿裏慣例性的聚會時,他站起來談了吸煙的壞處。然後他讓因吸煙被抓得和尚站起來羞辱他們。就在這時,一小煙槍從他的口袋中滑落。他見狀便笑著說:“吸你們那樣的大煙槍是不允許的,但吸這樣的小煙槍是可以的。”

當然,無論你吸的是小煙袋還是大煙袋都是一樣的。無論你依戀輪回本身還是涅磐本身都是一樣的。有什麼問題嗎?

問:那麼擁有自身就不像騎在馬背上嗎?

仁波切:對空無的感知就像騎在馬背上一樣,不要從左側墜落掉入虛無的極端,也不要從右側墜落掉入永恆的極端(眾人笑)。但是如果人在馬上,對馬本身產生貪婪之心,也同樣會產生墜入涅磐的極端的困難。如果人對馬過度依戀,騎手會感到背部的疼痛。我自己就在西藏感受過(笑)。

問:如果你做一些你喜歡的事情,不壞也不好——就像你所說的——怎樣將之與無形聯繫起來呢?

仁波切:你感覺到的快樂,無論是什麼,並不是判斷事物追求與否的標準。真正的評判一件事情好壞的標準存在於個人內心採取行動的動機。如果一個人具有脫離了對依戀情緒化反映的心性,那就無所謂了。但是如果一個人對喜歡的東西產生了依戀情緒反應,對不喜歡的東西產生了厭惡的情緒,那麼這個人就會成為犧牲者。